“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勤使之然也”赵明意(卢安)犹如读书郎一样默写,严苛的师傅要求自己,必须一个字不能错,一个笔画不能错的写出来,这给赵明意带来了很糟糕的感觉
而且这种糟糕的感觉,赵明意觉得似乎很久很久以前似乎也有过。(在孟位那一世,也有所谓的背诵全文。)
尽管感觉非常糟糕,但是碍于自己挂靠在师傅这里,吃饭穿衣都是靠着师傅,赵明意还是压制住了不乐意。还是一字一句的背了这些东西。
“孺子可教”孙衍道对如此乖巧的弟子很是满意,开始了讲解法言的深意思。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在二十一世纪当中,联合国印制公文中,各国文字版本中,汉语版本一定是页数最少的。因为汉字有着大量需要意会的地方。这些意会的地方可以省去很多赘述。
比如说“意思意思,”这四个字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而西方的文字则会对其造出大量的专用名词。要是评判两种语言的优劣性。不同民族的人肯定会带上主观意愿来阐述自己语言的优秀。
汉语这种复杂的语言,有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文字中的意会的部分太多了。需要人口耳相传阐述这种意会部分。在文明制定教育流程中,就是让下一代领会这些文字中的意会部分。
“我去方便一下”“我大姨妈来了”“隔壁王叔叔送你爸爸一定绿帽子”如果是刚学会认字的孩子,去了理解这些个需要意会的部分。完全是不懂“方便”“大姨妈”“绿帽子”“王叔叔”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会很天真的朝着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没错,刚学玩中国常用汉字的老外也不会懂。
但是这个语言特色有个问题,那就是一些小圈子,一些技艺传承的小圈子,会形成一些独特需要意会的词语和部分。
比如说海军士兵的小圈子,在节假日喝酒的时候,说酒量,是用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