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一段,即现在的凤蓉铁路观音山展线群附近,连铁轨都铺不了,只能使用畜力大车接运,考虑到秦岭山脉的艰险,这已经是当时国力的极限。
毕竟不仅机车难买,为了承载住数吨重的小火车头,铁轨要么得要加厚加重,要么就的升级为钢轨,成本可就打不住了。
至于这时的土共,肯定还无法和建国后相提并论,所以直接谈论凤蓉铁路还为时过早了。
但在这之前,将其中的短板凤翔至双石铺段补齐,还是勉强能够实现的。
不需要全人力推动,有了程刚的支援,专用的小型机车不是问题,蒸汽机和内燃机都能保证供应。
比如现在往铁路工地运输木料的车队里,就有五辆拖拉机整日喷吐着黑烟,雷鸣般的排气声十几公里外甚至都能听到。
其实这种柴油发动机在国内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早在十八年前,羊城的“协同和机器厂”就已经生产出了类似的机型,不过体积硕大,只能作为工坊的动力来源。
在后世它还有另外一个更为人所知的称呼“热球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发动时必须使用专门的燃料棒才能完成点火。
因为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建国初期国家曾从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进口了不少单缸热球式拖拉机,程刚自然也不会放过。
而在这个位面,刚开始大家还只是用现成的,后来慢慢熟悉了之后,就开始尝试自制。
这种由程刚从后世带来的发动机,与国内同款产品相比,无非是体积小点、马力大点、技术先进了点,使劲钻研几年后,还是能取得一定突破的。
当然,更加先进的单缸及多缸柴油机也在不断学习和研制当中,只是饭要一口一口吃,至少就目前而言,热球机已经够用了。
再说回来,关于《中马城纪实》的影响,其实还要略微超过程刚这个制作者的想象。
七月底他刚一来到陕北,都来不及印制更多的放映胶片,首先就给被俘的东北军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