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夫君闲聊,而是立马将手中的书页给打开了,细细看了起来。
这本书呢,就是儒家近些年来对于注音的研究。
是崔老夫子特意给两人的。
见此,路明远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心,坐在旁边观看了起来。
这一看可不得了。
这本《注音详解》上面首先介绍了文字的演变和注音的历史,最后分析了注音的好处与必然性。
其中的重点呢,自然是反切。
毕竟反切法目前来说还是注音的最佳选择方案。
上面还说,考虑到以往的反切字实在太多、太杂了,也不容易学习,所以他们儒家便着手将现有的字典进行了改良,将反切字压缩到了四百个左右。
不过相对应的,现在的切字也少了声调。
也就是说,原先的“洞,都粽切”就可以变为“洞,都宗切,去声”。
其实说白了,就是将直音法的一部分应用了过来,从而减少了声调的变化。要不然的话,反切字还得在四百的基础上在加上其他三个个声调,这样算起来,所需要的切音字估计还得一千多。
当然,虽然已经这样改了,并且过段时间可能就会发布,但是有很多的学者,包括崔老夫子,都不太看好这套新式注音方案。
因为它所需要的切字可能便少了,但是复杂度却上升了。总体来说,对认字的作用其实也比较有限。
但是没办法啊!
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与演变,诸子百家配合着官府已经将汉字的声调进行了简化,将古音中的“平、上、去、入”改为了更为简单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音调。
即所谓的“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但是就算如此,现在为文字也至少有一千三百二十七种音节。
此时,不管是是用直音法也好,切音法也罢,想要给所有的文字注音,所需要的基础文字都不大可能会少于这个数。
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