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时代,红军大抵上只有两个兵种,步兵和不是步兵的“特种兵”。不论是在长征中披荆斩棘,开路架桥的工兵,还是屡立奇功、打开局面的炮兵,又或者是身兼数职仿佛核动力驱动的先遣支队们,多被丢进了特种兵这个大筐子里。
原因无他,人太少,本钱太少:神炮手赵之成也统共就3发炮弹,打完了之后,便再也无法上演“人工精确制导”,将主观能动性几乎发挥到极致的红军炮兵们缺炮少弹更少人——你总不能要求他们把一箱箱川普装进炮管,当做炮弹发射出去。
而至此为止,现在条件慢慢开始好转起来了,有一个需求就逐渐地被提上了桌面。
我们是不是该将炮兵独立,然后建立自己的学校了?
想要建学校,就得有教具,随着刘贺连牌电驴跑商机的日常运作,以及河西通道情况的预期。八路的军工体系在奶上了一口,实现了弹药复装之后,并未继续急着补充步枪,而是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炮兵生产能力。炮兵作为战争之神,重要性自不必多说。
这其中,主要以实现6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为主。由于苏联冇八路“广泛”运用的60毫米迫击炮,八路便引进了一些适用“60毫米无缝钢管”的加工设备,以及可以用于铸造炮弹的钢模具,再加上刘贺连进口的引信,八路开始给部队中已经缺少弹药的迫击炮们逐渐增补上广泛运用的60毫米高爆弹、照明弹和烟幕弹等弹种。
但是炮校可不能只教迫击炮,作为一种在目视距离范围内依赖目视反馈,曲射弹道的武器,迫击炮更讲究的是对肉眼测距的考验,甚至是一种玄而又玄的“感觉”,也就是迫击炮的“手感”。赵炮神就可以在没有试射没有计算没有炮架没有坐盘的情况下首发命中,连续三次,但是不代表他可以把他手下的所有人都带成这样。同时,对于以曲射为主要使命的山炮、野炮甚至榴弹炮、加农炮,炮兵的数学功底、测绘本领乃至图上作业能力就成了掣肘其发挥的主要限制。
八路新任炮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