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走廊十多分钟,他看着书,又走走停停的,最后才找了个没人的位置坐下。
书内讲的内容挺有意思。
里面有个思考。
我=我≠我。
我还不能等于我?
想到这个的时候又会有出“我怎么证明我是我。”的问题。
上杉櫂摸着下巴思考,假定一个人物b,以b的认知来确定自己是a。
b知道,a就是a,即我=我。
但这个a是6岁的a,在b的认知中,他也只认识6岁的a。
a长大了,成长了,a还是a,但不是b认识的a,即我≠我。
黑格尔又在书中说过“真理的圆圈”、“以终点为起点”。
a和b从小时候分别离开后重逢,b认出了a是曾经6岁的a,b从此丰富了自己对6岁a的概念,明白了a就是a。
但两人分开之后,a又必定会成长,b又很又可能不再认识a,从此就陷入了“我=我≠我”的公式。
很有意思的公式,上杉櫂觉得能从这个简单公式里学习到更高层次的哲学。
但显然这个精神思想已经有了很深的研究,想学会不是一朝一夕能促成的。
在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上杉櫂带着它去上课。
课程是大学的基础数学,他感觉没什么意思了,抱着哲学研究。
我=我≠我这个公式有什么意义?是否是一句废话?
“上杉你选修了永井教授的课程?”
户冢桂千看见他的书名上有“黑格尔”这几个字,他清楚这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
“没有。”
“那你怎么研究哲学去了?”
“闲的没事吃饱了就会去想一些有意思的问题。”
“事实上文学不都是闲的没事想出来的东西?”
上杉櫂拿起书,指着里面一句黑格尔的名言:
【凡是存在都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