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正正一男子。这是大体的打算,惟修先生执掌学房,除了开学授徒之外,学校之事,当然是委托先生来主持。”
其实中学课程中,就是有相当多的“杂学”,如果徐子先公然说杂学亦是学识,怕是吴时中要先拿海水洗洗耳朵,然后立刻离开,以免和徐子先一道成为士林公敌。
但以这些学课来培养吏员工匠商行掌柜,包括武官,水手在内,只是给他们读书明礼,不当睁眼瞎,同时培养出合格的人手,而不是纯粹的儒生,相对而言这种学校制度没有吴时中此前想的那么纯粹,比如全部学习儒家经义,但考虑到东藩的实际情形来说,徐子先的考虑和举措,并不算过份。
孔和接着道:“我们已经统计过了,岛上现在六岁到十二岁的童子和女孩有五千一百余人,十二岁到十五岁的有两千一百余人。中学部我们不收女子,因为年纪大了,要有男女大防,不可朝夕共处。小学部按君侯的想法,女童有愿入学的也可以收,妇人也一样能读书明礼,就算不出来谋生,读一些孝经之类的,识一些字,也知道世间道理,并非坏事。小学部,我们打算供给一日两餐,朝食和午餐俱在学校,免除学费,供给饭食,这样才能吸引男童女童的家长送其入学,入学率会高很多。”
吴时中连连点头,对这个设想显然是深以为然。
六岁以上的孩子,不分男女,在农村其实已经能做很多事了。
在农田帮着打杂,农闲时打猪草养鸡放鹅,锄草播种,农忙时打杂,做饭送饭,都是很常见的事。
有很多农家的女孩子,个头还没有灶台高,已经是做饭的老手了。
若是光有学校,不供餐食,恐怕会有不少有远见的家庭送孩子上学,不过两三年时间就能不当睁眼瞎子,以大魏人对学问的敬畏和追求来说,入学率不会很低。
但若想将所有适龄的学童囊括在学堂之内,提供两餐给学童,九成以上的家庭会毫不犹豫的给孩子报名。
两餐饭食看似不多,一年也要省几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