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孩子,算娇娇在内,足有七个,自然也要派人陪着。
&ep;&ep;冯氏做菜手艺好,又惦记娇娇,就抢了这个任务,每日上午都陪着孩子们在祠堂里。
&ep;&ep;林家孩子多,要做的棉衣棉被,自然也不少。
&ep;&ep;即便已经到了这样的深冬,还没有缝完,更别提还有新式沙发上需要的各色垫子了。
&ep;&ep;妇人们眼见冯氏针线活这么多,就都帮着搭把手儿。
&ep;&ep;冯氏回去同董氏商量了一下,就慢慢把活计拿去宗祠分给大伙儿帮忙,但是说起给工钱,妇人们却是谁也不肯收。
&ep;&ep;毕竟西厢房里,他们的孩子可是跟着娇娇学写算呢,娇娇不但没拿一文束脩,中间的一顿你饭菜也是林家出粮食,吃的比自家都好。她们若是帮着大伯家里做些针线还拿工钱,那成什么了?忘恩负义,见钱眼开!
&ep;&ep;冯氏眼见如此,回去又请示了公婆,就多送了粮食到宗祠,每日也请妇人们一起吃饭。
&ep;&ep;果然妇人们再没拒绝,忙碌的也更是尽心尽力。
&ep;&ep;里正把这些看在眼里,越发起了团结村人,跟随着林老爷子一家的念头。
&ep;&ep;这一日,他趁着老爷子背了娇娇送来学堂的功夫,就提起了话头儿,“大伯,我这几日琢磨着,娇娇那日说的筷子的话,很容易让孩子们记住,也特别激励人心。不如让大江兄弟挨点累,打磨几十根筷子,刻了村里孩子的名字,每人一根儿,等他们长大了,无论走到哪里,拿出来都知道是自家兄弟。你看如何?”
&ep;&ep;说罢,他生怕老爷子反对,又道,“这做筷子的木头就取咱们东山头上的松木,老人们都说,咱们这里天寒,松木同别处长得不同,以后也好做个鉴别,也是念着家乡的意思。”
&ep;&ep;老爷子想了想,自觉没什么坏处,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