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冲散、之前的进攻完全无效、以及最开始那一拨散兵和炮兵齐射带来的心理阴影,让他们彻底放弃了继续打下去的最后一点心气。
散乱的骑兵开始向后逃跑,这给大顺的骑兵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好抓。
冲散了孟加拉骑兵的大顺骑兵,调转马头,开始以排为单位,自由追击。
更多的骑兵,则盯住了孟加拉骑兵中非常显眼的那一小撮人。尤其是一些刚才侧翼一直缩在了方阵中间的侦骑,他们不认得贾法尔,但却能够敏锐地嗅到战场上最值钱的战利品。
战前和战斗中的命令中,只有“战利品归私”这一句话,并没有诸如“抓到贾法尔、克莱武、库特等有赏”的补充。
这对于这些侦骑而言,已经说的足够明确了,都督不想要俘虏,尤其是不想要那些高阶军官做俘虏。
杜锋的意思,还是很明确的。
既要杀人立威。
也既然法国已经退场,那么就把英国最了解印度的这群人全部屠光,一个不留,以绝后患。
杀人立威,筑京观而彰武功,那是杜锋自己的想法。
后者,实际上,是有枢密院背书的战略指导——在俘获敌人后,甄别所有同时会说英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波斯语、或者懂梵文的英国人,也包括被俘的法国人中,甄别出来精通多门语言的“英法东印度公司的识字阶层”。
全部集中起来,秘密处决。
具体办法,最好是搞一场海难。
这是有枢密院印章正式文本背书的东西,杜锋自然会选择忠实地执行下去。至于具体办法,枢密院这边只提供了一个建议,搞一场海难。但杜锋觉得,甄别过于麻烦,不如在战场上多杀点人,时候省的甄别。
当然这种枢密院做指导的秘密命令,不可能下发到每一个士兵的耳朵里。再者,他们也听不懂。
而杜锋,则很聪明地将这个命令,用他的方式传达到基层:
因为,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