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盛行开来。
大量的硝石贩子四处收硝,卖给官方。
问题也随之出现。
管硝石的,是管军需的。
这些人不管盐。
而管盐的,是不管军需的。
这些人不管硝石。
于是,大量的熬硝副产品,流入民间。
说那玩意儿是盐吧……氯化钠含量到底有多少,说不准,又苦又涩,但也不能说他不是,苦一些,可起码比嘴里没味要强。
要说那玩意儿不是盐吧……穷人太多,熬硝法推广开之后,很多人连茅厕的硝碱都充分利用,熬出来硝卖钱、剩下的盐底子自己吃。从税收的角度看,这绝对是私盐。
谷/span那一套盐引政策,使得中间商赚的差价太多,官盐太贵。
大顺的百姓,很多底层的生活水平,其实是赶不上北美的奴隶的。这硝底子盐,虽然苦涩,但胜在便宜。
而且官府又没法抓,因为正规的产盐区是不能熬硝的、熬硝的地方必然是盐区那些人管不到的。
大量的小贩就挑着这些硝石底子熬出来的苦盐,到处卖。
底层市场基本被这种硝石底子的苦盐占据,而且因为熬这种盐的和买这种盐的,都是朝廷的统治薄弱地区:一个是连正规盐场都算不上的贫瘠盐碱地、一个是广大农村。
难道朝廷组织一支巡查队,挨个村去抓挑个扁担挂俩粪筐走街串巷卖苦盐的?要有这基层控制力,也不至于混到修个淮河还得跑荷兰去借钱去。
是以长芦盐场在大顺军改之后,每年的官盐销售量都是下降的。
是什么支撑着长芦的盐场看上去很繁荣呢?
漕运走私。
一旦废河被废,几乎是瞬间献出了原形。
很多理论上在长芦盐区销售的官盐,实际上也都沿着运河走私到别处了。
因为这边的官盐价格比淮南盐低。
长芦晒盐法居多,淮南是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