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城里华人的角度,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甲必丹、雷珍兰、糖厂承包者、富商、包税人、放贷者。
他们也不希望城外的华人起义。
一则两边的阶层不同,根本不是一路人,悲欢并不相通。
二则城里的华人作为经营者,城外的暴乱也会影响他们的产业。
三则他们一直试图融入荷兰的统治阶层,一个稳定的荷兰殖民政府,有助于他们的产业和利润增长。
四则就是担心城外的华人起义,他们会受到牵连,导致觊觎他们产业金银的荷兰人,趁机把他们流放,把金银吞掉。
第二类,是小手工业者。
比如厨师、开饭馆的、做小生意、货郎、磨剪子戗菜刀补锅的手艺人等等。
他们完全是骑墙看的态度。
如果起义成功,或者迫使荷兰人接受了条件,废除了人头税,当然是好事。
他们也得缴纳人头税,若能城外那些人死一些人,流一些血,他们也能跟着沾光,当然是好事。
如果起义失败,按他们想,荷兰人也不会为难他们。
因为巴达维亚除了大宗的海运贸易、和公司垄断经营的之外,可以说是这些华人撑起来了巴达维亚作为一个城市的繁荣。
没了他们,不但公司每年要少收几十万银币的税,而且巴达维亚也就瘫痪了。
而且因为荷兰人的殖民政策,这些小手工业者对荷兰人的恨意,其实在他们头顶的华人包税人之下。
毕竟荷兰人一般也接触不到,华人有自己的圈子。但是,米市、鱼市、赌场、唱戏、小生意、酒水等等这些,都是被高等华人承包的,衣食住行,连拉屎都有包税的。
可以看成是宋时的买扑制,年初拍***如米市,花1000盾拍下来,先把钱往殖民政府一交,今年能收多少税,全看各自本事。包税人……是有本事刮地三尺的。
对于城外的华人,这些小手工业者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