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七夕,每个人都会想起牛郎和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自民国起就演化成了牛郎偷衣服骗娶仙女。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牛郎织女都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想象。
据传织女乃是天帝女儿,纺织技巧极其高妙,能织出传说中轻盈美丽的云锦天/衣。
织女的聪慧和勤劳让天帝十分欣慰,特意将她许给了同样勤恳劳作的牛郎,想的本来是“男耕女织”的和谐美满。
结果织女嫁给牛郎后,两人迅速堕入爱河,耽误了耕织。
天帝勃然大怒,把她们分隔在河汉两侧,只能一年一重逢,这才有了后来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无论是南北朝时期的《殷芸小说》这部华夏历史上第一本以“小说”命名的小说集,还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写的《醒世恒言》,都有提及这个故事。
其中并没有提及偷看洗澡、抱走衣服之类的情节。
相反,故事里的牛郎是个因为勤勉劳作而被岳父相中的有为青年。
直到清代至民国时期国内掀起一股股狂热的创作热潮,古时各种传说故事也被扒拉出来随意妆点,将古今中外各种桥段糅合其中,才有了后来广为人知的《牛郎织女传》。
首发网址m.vip
实际上牛郎织女原本的故事体现的是华夏古代小农经济的基础:男耕女织。
古时候淳朴的劳动人民仰看天穹,看到牛郎星与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自然而然地开始编起了故事。
他们编的故事虽然有天帝这样的存在,却也没有脱离他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两件事:耕织。
即便是天帝女儿,耽于情爱、懈怠偷懒,那也是要受到惩罚,从此与爱人分隔两地、一年一会。
这样的故事,显然更适合口口相传、教诲女儿。
于是后来七月七日就成了乞巧节。
乞巧节当天,小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长辈的期许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