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气旋入口的高度只有四千多米。
因此这次地面并没有采用推助器进行搭载发射,而是用类似放飞无人机的方式操纵着探测器升空。
就跟东北虎也叫橘猫、155mm也叫狙一样,这种探测器归类到无人机里头也没啥毛病。
探测器的主体差不多是个3x3规格的正方形,高度半米多点。
其中存放有收容等离子浆的容器,供能来自制备电源——先期的制备已经在地面完成,因此空中阶段的电耗其实并不高。
甚至用不到高级能源,普通的锂电池都够了。
而除了容器外,两条械臂则是起到类流体出口的作用。
以上便是这台探测器的全部设备,嗯,就这些。
没有采样器械也没有探测机器人,硬要再找个设备出来那最多就是云台上的摄像头。
探测器如此精简的原因很简单。
因为不出意外的话,它大概率在空间被震破的同时便会被能量波及“陨落”:
对接环节必须要在临近处进行,除非探测器能做到瞬移,否则没有任何逃脱的可能。
反正四千多米的高度想上去难度很低,各项计划完全可以分阶段进行。
“嗡嗡嗡——”
这台带着特殊使命的探测器很快起飞,并且在数分钟内便抵达了气旋入口外。
地面上。
此前执行过天宫定位任务的王华团队成员冯平,这次依旧负责起了探测器的实操大任:
“报告,探测器已抵达4300米高度,目前处于气旋正下方四米处,随时可以启动对接!”
李百安与潘建伟院士对视一眼,下令道:
“开始吧,喷射等离子浆!”
“明白!”
收到指令后,冯平立刻开始进行了操作。
他的表情严肃却不紧张,看上去古井无波。
这是操作员的必要素质之一,哪怕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