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会丢掉工作,有多少人甚至要被执行纪律,一时间人心惶惶。
为什么塑料七厂竟然能发展到这一步?经过总结,结果让人目瞪口呆。
从1983年“胡建厂长、经理研究会”上,55名厂长和经理向省府提交的《请给我们“松绑”》的联名******以来,国内向国企负责人放权一时蔚然成风。
向企业放权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好政策也需要好人才才能执行的起来。用旧的任命体制遴选的企业负责人,脱离了旧的监督体制,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只有少数人能真正实现放权的初衷,更多的人则将企业交了学费。
当年联名的55名厂长和经理,十年后再看。企业不说起死回生,甚至还能继续经营的,十不存一。
塑料七厂的窝案原因很简单,就是企业放权之后的监督体制没有跟上。厂里职工开始的时候,也曾经三番五次向轻工局、向主管部门写信反应问题。然而不是信件泥牛入海,就是举报信反而辗转到了何奔的手里,要求他“自查自纠”。
久而久之,何奔和他一伙人,竟然成了塑料七厂的土皇帝。不说不敢,但绝大多数职工已经没有兴趣去反抗他的“统治”了。
说实话,反正企业再怎么糟糕,工人工资是一分钱都不会少。
但这并不代表,工人们心里没有一本账。这颗定时炸弹,终于在最后时刻炸了开来,将何奔和他的一伙人,统统送进了监狱。
他们找来的香江商人,反而非常振奋的表示,希望能够尽快达成收购协议。原因很简单,在处理了何奔这些人之后,塑料七厂产权更加清晰,企业的包袱也清理的一干二净,是真正的优质资产。虽然要重新开工还得再投入一笔钱,但在香江商人看来只是钱的问题反而不大。
对他们这些人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内地的政策风险。至于资金投入,总归是比在香江本地投资要便宜的太多了。
最终,香江商人向轻工局支付了二十万美元的收购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