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很安静。
如果各部落团结,他就挑事,挑出矛盾后,就开始分类。听话的,就给胡萝卜吃;不听话的,就用大棒。多年来,他作战上百次,大捷十余次,歼敌十多万人,年年立功受奖,年年升官发财,连戚继光都要靠边站,功绩彪炳,无懈可击。
除了万历十一年的那一场战役。
万历十一年(1583),李成梁得到了一个消息:阿台出现了。
从战火中逃离的阿台,带着对明朝的刻骨仇恨,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经过十年不懈的杀人抢劫,他成功地由小土匪变成了大强盗,并建立了自己的营寨,继续与明朝对抗。
对付这种人,李成梁的办法有,且只有一个。
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他自抚顺出兵,攻击阿台的营寨。
攻击没有想象中顺利,阿台非常顽强,李成梁竭尽全力,放火强攻全用上,竟然未能攻克,无奈之下,他找来了两个帮手。
这两个帮手,实际上是帮他带路的向导,一个叫尼堪外兰,另一个,叫觉昌安。
这两位都是当地部落首领,所以李成梁希望他们出面,去找阿台谈判,签个合同把事情结了。
当然了,遵不遵守合同,那就另说了,先把人弄出来。
两个人就这么去了,但是,李成梁疏漏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动机。
同为建州女真,这两个人有着不同的动机,和不同的身份。
尼堪外兰是附近的城主,之所以帮助李成梁,是因为除掉阿台,他就能够获得利益。
而觉昌安跑过来,只是为了自己的孙女——阿台是他的孙女婿。
当两人来到城寨下时,不同的动机,终将导致不同的行为。
觉昌安对尼堪外兰说,我进去劝降,你在外面等着,先不要动手。
尼堪外兰同意。
觉昌安进入城内,见到了阿台,开始游说。
很可惜,他的口才实在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