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平不着痕迹的捧了铁道部一下。
“由于业务上的往来,东北机车厂同部队和中国科学院都有着不错的关系,在上打算燃气轮机车项目之前,我们曾找过中科院和部队的相关专家做过技术方面的前瞻性座谈,当时还把部里大同车辆厂前些年研制的长征一、二号燃气轮机车当作案例解析过。”
“哦,海平快说说”技术出身的赵铁民兴趣大起。
铁道部早就认识到燃气轮机车在青藏铁路上的牵引优势,1964年就启动了长征型燃气轮机车的研制工作,在东风4型内燃机的基础上。更换了涡喷动机改燃气轮机的动力核心,又从新设计了冷却系统,可惜的是国家的工业底子太过薄弱,长征型机车燃机的热效率一直不高,再加上共和国自产动机低劣的使用寿命。使得机车故障连连。
因此长征型燃气轮机车一直没有正式投入到营运之中,不过铁道部在这上边也算是下了大力气了,在长征型燃气轮机车起火烧毁之前,铁道部一直在对机车进行着调试修改工作,从69年第一台样车下线到年起火烧毁,铁道部在燃气轮机车上足足花费了十三年的时间。算是倾“部”之力了。
梁海平和梁远不知道的是,在铁道部内部,一直就有着燃气轮机派的存在,八十年代初长征型燃气轮机车在焦柳铁路上烧毁之后,继续研制的再造样车的呼声就一直没停过,甚至在八八年,铁道部主办的内燃机车刊物上,还有着关于长征二型牵引电机,燃气轮机新型冷却系统这种技术性文章的存在。
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和西方的科技交流日益密切,共和国逐渐认清了航空动机的研与制造难度,接受了自己和一流动机技术至少差距三十年的事实,面对整个国家都无力改变的局面,铁道部内部研燃气轮机车的声音才算彻底消失。
“长征型燃气轮机车项目的失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国航空动机技术不过关,导致源于航空动机改制的燃气轮机故障频,还一个就是部里在燃气轮机车的展上处于受制于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