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旁听。
而且他还发现很多名词听都听不懂,只能老老实实的记下来,等着回去问苏绮。
什么颗粒度、耦合性、抽离透化、复用打法的,听得他一头雾水。
以前他以为自己读了几年书,别的东西没有学到,至少掌握了中文。
参与了这么一场会,才发现自己纯粹是想多了。
以前有什么词没见过的,结合上下文,大概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可现在,上下文都听不大懂。
明明说的是中文,他却听出了外语的感觉。
就是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下班的路上,他就掏出自己记下的小本本来请教苏绮。
苏绮看了一会儿,长长的吐了一口气,对冯芷萱说道:
“你说我们以后要不要规范一下职场用语?尽可能的使用大家都能懂得词汇,不要故作高深?”
冯芷萱用力点头:“这个很有必要。现在一些人为了让自己显得有学问,做一个报告,非得弄一些时髦的词汇。明明就有更简洁的词来定义,非得故作高深,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
她自己就是深受其害者。
现在一些职场上的人为了让自己的发言显得更有逼格,就去扒那些新的财经文章,找一些新造出来的生僻词汇用上,假装自己是一个行家。
而那些财经文章,往往又是扒国外的最新的财经文章,找那些新出来的理论,然后造出新词,假装自己的理论知识已经跟国际最新理论知识靠齐了。
他们自己也未必不觉得那些词汇拗口,但是为了彰显逼格,还是尽可能的使用那些生僻词汇。
这甚至都形成了一个潜规则——谁用的生僻词会更多,谁的学识更丰富。
看别人的文章,听别人的发言,也不是不感觉到拗口,但也不能提出来,提出来就显得自己学识浅薄了。
慢慢的大家都在用这一套叙事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