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下,整个屋子面积不大,前后用草帘隔成了两间,大门对着的堂屋放了一个桌子,中间摆了一盏煤油灯,旁边还有一排书架,上面放了不少书。她估计是丈夫的资料,因为屋子虽然是新修的,但还是能看出不少的生活气息,之前应该就是丈夫一个人居住。
后屋是卧室,就摆了一张大床,不过好在挂了蚊帐,家具明显是新造的,做工十分简陋,但还算规整。坐在床边给孩子喂奶的同时,乔扬也在思考着,其实在出发之前她就做好了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但没想到根据地居然还发展得有声有色,确实出乎了她的意料。
这一点很容易推导出来,若是安排的住处是砖墙瓦顶的地主宅院,用的家具也是各色的老物件,倒也不难理解,但这并不符合她所了解的丈夫的风格。所以乔扬原本估计会住到一处农户家中,可结果却是到了这处新建的宿舍,单论条件确实是简陋了不少,甚至某些方面可能比农村土房都要差上一些,但这更体现了根据地逐步发展的生产能力。
刚才过来时乔扬也有注意到,整个宿舍区全部都是相同的设计,内部构造虽然没看到但估计也差不了多少,这在传统的农村地区是非常少见的现象。按照乔扬的经验,参差不齐各色各样的建筑才是农村原有的模样,而这种整齐划一的严谨规划,以往只有在工业化的城市里才能看到。
这就说明,根据地已经在逐步实现从存量分配到增量发展的过渡,乔扬虽然不知道里面的细节,也但多少能够看出些门道来,至少丈夫这次的奋斗确实见到了成效,革命的花朵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长出了一朵小小的花苞。
实际上,这种原始的大规模生产能力,不仅让乔扬这个新来者啧啧称奇,同时也给了这里的建设者们极大的震撼。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本地的农民或许只是看个热闹,甚至可能会有些不理解,但组织当中不乏见过世面的同志,尤其是有过在发达城市的生活经验的一些人,他们也是第一次在农村地区看到了这种工业化风格,这种反差确实能够给人留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