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根本抽不出多少时间来带学生。所以这些人的进步都很慢,直到莱布尼茨的到来,才算有了一个可以给侍从大臣和侍卫们上课的好老师。
可莱布尼茨学问再大也就一个人,能带几个学生?而且他教得不是一科,而是数学、物理、法术、地理、历史(西方历史)、哲学(西哲)全都得来!
所以现在海珠大学、金陵大学这两所高等学府虽然已经开出来了,但是却苦于没有老师,只能一直采取自学为主的方式培养人才......这新学真的要大起,恐怕还得再等上些年。
而在新式人才大量被培养出来之前,朱和墭就只能尽可能地用好这些旧时代的精英了。
而且这些旧时代的精英当中,没准也藏着一些对新学相当有的人物呢?
毕竟现在距离前明末年那个思想自由、西学东渐的时代也不算太遥远啊!
而朱和墭举办这场科举大比最主要的目的,则是想从中挑选出一大批比较得力的官员去推行江北、江南、江西、浙江四省的均田。
所以在正式的大比开始前搞这么一场大辩论,让即将踏入大明官场的未来官僚们深刻了解均田制的好处和包税制的坏处,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这场大辩论的正方当然是黄宗羲、顾炎武、朱舜水、颜元、屈大均、罗文藻这些大明朝廷的“御用嘴炮”了,朱和墭本人有时候也会在百忙之中抽空出来,在《儒门旬报》上发表文章,鼓吹均田,抨击包税。
而大辩论的反方则是周培公和李光地,他们则是假《儒门旬报》为阵地,发表文章反对均田,鼓吹包税,而且还喊出了“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口号。
除了双方的旗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之外,真假《儒门旬报》从明王监国二年十二月开始,就开始接受读者投稿——读者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中真报的投稿直接送去南京内城的儒门事务堂即可。
而假报的投稿地点则是咨议会设在南京内城中的事务堂,咨议会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