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笛子吹得还差强人意,又听说新近研修葫芦丝似有小成,而且会一点二胡偶尔还在排练缺人时滥弦充数,可纵观科大民乐团的整个发展史,乐团并未倚重他的乐器演奏技艺。管平潮为人通达情理,思路灵活,且交游甚广,与学校方方面面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其口才便给,善鼓动、擅交际,这一长处颇为乐团的某些游说工作带来些益处。另外,此人文笔亦有可观之处,在撰拟民乐团文件档案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不可忽略的一点是,管平潮同时亦为科**bs的站长,在越来越多的科大人将bbs当成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和交流平台的情势下,团长兼站长的这个双重身份为民乐团的宣传工作带来不少便利。
副团长之一余诗华,前复旦大学民族乐团成员,同济大学金音笛社社员,可谓科班出身,有着光辉的前科。此人精通乐理,善于组织,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是一位相当出色的组织者,为民乐团上上下下所信服。在民乐团正式成立归于艺术团旗下的那个三月里,民乐团事实上的两位主要组织者管平潮、刘桂琳均面临gre考试,无法分身。余诗华在江辰等人的协助下,挑起组建民乐团演出团队的重担,并在民乐团招新之后负责场地申请、曲目排练等工作。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刻,余诗华为民乐团的正规化立下汗马功劳。
副团长之二刘桂琳,其实已经在本文多处提及,相信各位对此人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再作一次总结。刘桂琳,吉林通化人氏,虽有东北之籍而无东北之粗豪。其人瘦削,面皮白净微黄,有短髭,典型书生模样。刘桂琳虽无相书上通常所推崇的地阔天圆之貌,但确实是腹有诗书、蕴藉多才。其人于笛艺一道已有大成,又多方研求民乐文化,特别于民乐编排理论颇有精研,犹擅将恢宏大曲按乐团现状改编成修短合度的曲谱,对民乐团的排练颇多助益。刘桂琳在民乐团版面亦多民乐研修著作和乐理评述,最为可贵的是,刘桂琳古道热肠,颇有仁侠之风,常于版面认真回答初出茅庐者的提问,提携后进之德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