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而基督教的两个分支,天主教在传教时,为了获得当地上层的支持,不惜将自己“印教教”化,在穿着饮食甚至生活习惯和宗教仪式上都模仿当地的印度教,甚至自称为西方的婆罗门。不仅如此,他们还延续了当地印度教的各类陋习,比如童婚、萨提制等等,最关键的是,不同种姓的信徒在不同的教堂祈祷,吃不同的圣餐,甚至在不同的井水里洗手等等,简直可以称之为披着基督皮的婆罗门。
而新教,包括英国的国教,在这一点上要比天主教进步得多。他们直接向印度人宣传“人人生而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他是非人道罪恶的制度,由此得到了印度下层人民的支持,甚至还因此推动了印度教自身的改革。
不过英国国教在印度传教虽然获得一定的成功,官方也以默许和暗中支持态度鼓励其在印度传播,但其影响力,主要也维持在印度地区沿海一代的较发达城市,并未过多的深入内陆。
主要原因一是印度内陆较为落后,当地土邦王公和土著宗教力量对这种侵犯自己利益的宗教本能地抵制,二是官方也担心引发不必要的宗教冲突,影响英国对印度的统制力度。加上过去历史上印度人因为子弹涂牛油猪脂和信仰冲突的原因,发生大规模的兵(蟹)变起义,英国官方对宗教问题引发的再次兵(蟹)变心有余悸,所以这方面也采取了相对消极的“中立”态度。
1940欧洲战争结束后,印度地区的分离势力再次抬头,虽然英国政府靠着鼓吹“布尔什维克威胁论”暂时压制住了蠢(蟹)蠢(蟹)欲(蟹)动的当地土邦王公。但是英国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在印度问题上必须进行新的变革,否则这颗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迟早会失去。
怎么个变革法?
过去的几年里,英国人想出各种手段,但效果都不能让人满意,直到阿尔托利娅出现,他们通过在埃及“试验”成功后。决定使用阿尔托利娅提出来的激进的方案――那就是加大英国国教在印度,尤其是印度在下层的传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