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属下的《考古》期刊编辑部。
《考古》编辑部在名义上属于文安组管理,但两边除了办公地点比较靠近以外,几乎算是不相干的两个部门。
事实上,随着传统文化复兴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文安组的职辖范围越来越大,国安局下面已经有点容纳不下他们的存在了。
最近,有一些风声表示,国家要成式成立“国家文物局”,把文安组从国安局里独立出去。但现在还只是一个说法,尚在讨论筹备中。
《考古》编辑部是五天工作制,按理说周六应该是休息的。但今天,编辑部的几个重要人物都来了这里,一起坐在了会议室里。
会议桌旁边一共五个人,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份文件。这是一篇文章,是直接投到编辑部邮箱的。
《考古》编辑部一共两个邮箱,一个对面公布,迎接广泛的社会投稿;另一个则偏向内部,会往里发送文章的通常都是有段位、或者有关系的修复师,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理所当然,投进后面这个邮箱里的稿件,也会更受重视,优先被录用。
而他们面前的这份稿件则有些不同。
投稿人的名字处于陌生和熟悉之间——陌生在于,这个名字以前从来没有出现在《考古》上,准确地说,它在任何一本期刊上都没有出现过。一级没有,二级没有,甚至三级也没有!
相对来说,这篇论文稿件的格式还是挺规范的。它打印得整整齐齐,封面上有着论文的名字、撰写者的名字以及来历。名字一共两个,这两个名字的来历,也是它一开始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这两个人,都是京师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没有段位,没有修复经历,甚至不是文物修复专业的!
而这两个名字投来的稿件,是一篇综述性文章。它的名字叫《常见文物材质判断方式及清洗用剂探讨》。这里面没有太多的新东西,基本上就是跟它的名字一样,把常见的文物材质和对应的清洗方式判断做出一些总结,列成了提要式的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