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充分利用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所以刘贺连最近简直有点儿怀疑人生:自己帮忙筹建的最多工厂,反倒是那些做手纳布鞋、编制地毯挂件和民间手工艺品的“工场”!自己见到的最多的玩意儿,使用桌椅摆出一串工作台,然后一群大娘大伯朝着边上一坐,一边聊天一边纳鞋底。
唯一能够符合他脑中“工业”的东西,恐怕就是那些加工手榴弹的流水线了。
但是哪怕是这在“军工生产线”,也有着大量的凑合痕迹——用黄土殿瓦片垒出来,接着保洁用鼓风机的热处理炉插着刘贺连进口的热电偶温度计,然后输出完成退火的灰口铁壳;工人们用钢模合力敲打,在铁壳上弄出刻槽,完成所谓的“预制破片”步骤;接着,一排排空空如也的手榴弹被丢上厨房烘焙称,用颜色鲜艳的塑料漏斗往里边灌入规定克数的战斗部,完成压实紧固;最终,从电动流水线上掉入一个个大箩筐里,等着被人装上引信和保险……
这电还是从食堂接的动力电……还好建筑物有附带有变压站,用电冗余比较足……不过,看到一筐筐的布鞋、地毯和小玩意儿丢进回收光圈,变成结算系统里高昂的资金数字;一篮篮手榴弹和复装弹药被装上大车,输送给前方的部队,变成肉眼可见的战斗力之时,他选择了闭嘴。
算了,干什么不是干革命呐。
刘贺连随即认命,带着后勤专门委员会的几位继续布置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劳动力密集型工厂,并且尝试更新一些手工艺品样式,赚取更多的附加价值;和极端绿皮的兵工厂同志一起,尝试改进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在不降低战斗力的情况下,让各种军工产品更加便于生产,降低成本。
等到7月份的时候,他居然惊讶地发现,在他运来的设备投入生产,这样持续的累计之下,八路这种作坊式的,粗陋小工厂,居然有了逼近此时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一半之生产能力——每天,能够生产一百多公斤的猛能材和更多的周氏能材,两千多枚手榴弹,两万多发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