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惹毛了旁边的大哥,那特么怎么收场啊?!
“新房中介,您说您电影是开放性结局?”
一名记者忍不住撇了撇嘴。
似乎是有点不看好这样的处理。
甚至似乎回想起了什么。
开放性结局,是每个导演都很想做的艺术处理之一。
简单来说,这就是属于导演的文青病。
很多导演,想要证明自己的艺术价值,那么便需要在商业与文艺中间有一个取舍。
或许一些地方是可以兼顾的。
但结尾呢?
不可否认,悲剧更能令人印象深刻,遗憾更能反映人生,对社会,对情感的刻画,就是“刀子”不等于“艺术”,但却是通往“艺术”最便捷的路径。
而观众们作为娱乐消费者,其实更想的是happyending。
圆满的大结局。
看电影是为了放松娱乐的,可以有泪点,可以让人很感动。
但你特么又是绿帽,又是撕逼,让悲剧+遗憾出现的非常突兀,令人感觉不像是顺其自然的青春,更像是导演拿着一把刀子跑过来非要捅你。
玩尼玛耶,现实都那么难了,老子看个电影你还要刀我?
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自己的“文青病”,也为了不至于让观众们爆炸。
所以,开放性结局就出来了。
反映人生,反映情感,然后在结尾给你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回味其中的韵味,似乎有千百种。
刀了,但好像又没刀。
向往美好的人类,也自然会把结局往好了的地方想。
但还有遗憾的悬念。
所以,这样的片子,并非是面向低龄观众的。
这样的片子,评价上,也极其容易两极分化。
喜欢的人,对电影喜欢的不得了。
不喜欢的人,简直讨厌死了。
而动画电影,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