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李文音达到的这种高度,恐怕真的是自己完全难以想象的。
“叔本华!!李文音的作品里,有叔本华的影子!!”
几名音乐家,依旧在热烈的讨论着。
“还真的,你看这两天的演出,所有角色行为的动机,还真的能概括成叔本华的伦理学思想。”
“你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来,利己,恶毒,同情!!”
利己,或者说,绝大多数人们行动的根源都是利己。
比如满足生理上的一些基础需求,吃饭,睡觉。
或是心理的满足感。
个人名誉,或者道德,或者自私,或者法律法规。
而恶毒,即是嫉妒,幸灾乐祸。
这是人性无法摆脱的阴暗面,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这样的恶毒无处不在,或者说人人都有。
但恶毒,会被第三种动机压制。
同情!!
这是真正的稀有道德。
就好像卢梭所言。
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
同情的本质就是共情,对他人的悲苦感同身受,将他人视为一体,是从真正的情感与道德出发,高尚无私。
而这第三种“同情”在一个人成分含量越高,那么道德水准便越高。
圣母是真圣母,共情,绑定,视为一体,言行合一。
而一但出现了双标,那就是虚假的圣母,只会用舍利子崩别人一身而已,虚假的圣母,成因其实便是过量的利己,他们需要用“同情”来掩盖“恶毒”,以此“利己”。
人们会对那些道德的,高尚的行为产生敬意.......
不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
而李文音目前上演的歌剧中,可以说角色的行动动机,全部是按照叔本华的这种伦理模式来进行的!!
尤其是在【命运】的观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