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检查了火炮支柱没有裂痕,液压系统已经预热,“漂移”达到零位,坦克手按住了火控手柄上的按键。
这个时候,是全自动的,炮塔会来回转动,计算机控制面板不断显示着一步步的自检,几乎就和电脑的启动差不多。
很快,这一步也完成了。计算机内部的老旧数据被清除,换上了这里的各种基础数据,终于,校炮的准备工作完成了。
没错,做了这么多,也仅仅是火炮的校准准备工作而已,而这个时代,大部分的校炮操作,省去了前面的所有操作,是从接下来的一步直接开始的。
到了这一步,大家伙才看懂了,只见一名技术人员把一个装置,塞到了炮口里,然后,把眼睛放在了上面,大声地喊话:“前方,山坡上,一座房子旁边的那个电线杆!”
山坡上?那边的山坡上,距离已经超过两千五了吧?对方就连校炮,也选择这么远的目标作为标准,那这种炮,到底能打多远?
看来,两千米是妥妥的了啊!
哪怕是换装了105毫米炮,由于用的是光点注入式的火控系统,交战距离也被限制到了一千米左右,现在,对方的电子技术,果然够先进啊。
对方在那里装逼,秦振华在心中冷笑,你们现在装的越牛逼,接下来就得越傻逼了。两千五百米?一千米距离的目标,你们怕是也得脱靶。
这一步,是很多人都会的,从二战时期到现在,用的都是这种专门的“炮口视轴校正装置”。
把这个缩写为d的装置插进炮口,然后把眼睛放在目镜上,用手势和口令与炮手协作校正主炮。可以说是校正主炮的核心了。
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插到炮口里,确定炮口瞄准的就是那个目标,然后,坦克内部的炮长,用瞄准具锁定同一个目标,这样,就能保证瞄准具和坦克炮是共轴线的。
不过,坦克的先进性就在于此,人家是自动化的,在手工校准了之后,放开目标,然后在瞄准具中锁定目标,火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