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我看,这件事可没有这么简单,王教授,您到底打算干什么?我们可是有知情权的。”
“咱们首都工业学院,创办了一个校办工厂。但是,这个校办工厂要生产什么,暂时还没有个具体的方案,有人说搞洗衣机,搞电视机等等,但是那些投入太大,咱们学校负担不起,想要搞一些小的产品,而且,还要体现出来咱们大学的水平,我看,这个就很好啊。”
当年,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开始,学校也不甘落后,除了“全民大炼钢铁”以外,在学校还要“学工”“学农”,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学校办起了“校办工厂”和“校办农场”。
当年,国家也有相关的法案,就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就有:大学校和城市里的中等学校,在可能条件下,可以由几个学校联合设立附属工厂或作坊,也可以同工厂、工地或者服务行业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
但是,在那个年代,校办工厂,也不过是赶鸭子上架而已,有的校办工厂造螺丝,但是,螺纹造出来间距不均匀,螺母六边形不对称,最后都成了废物,校办工厂不仅仅没有带来生产价值,反而成了一个笑柄。
现在,一切都恢复正轨了,1983年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请示》和《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地把校办工厂作为勤工俭学的重要基地。讲究经济效益,但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独立核算。
正是内部的企业化管理,经济上的独立核算,才算是让校办工厂真正地走上了正轨,至于在大学内,校办工厂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校内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
学生可以在小班工程进行教学实习和其他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增加学校收入,改善办学条件。
别看首都工业学院属于部里的直属院校,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