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发,钨合金穿甲弹,被塞进了炮膛。
原本的100毫米线膛炮的穿甲弹,性能实在是太差了,它使用的还是二战时代技术打造的全口径穿甲弹,穿甲能力仅仅有一百多毫米,到了战场上,面对各种其他的坦克,几乎就是给人家挠痒痒的角色。
所以,己方出口的这款坦克炮,虽然可以利用对方现役的各种炮弹,但是同时,也打算把己方的穿甲弹卖过来的,大赚一笔,这也算是出口的先进技术了。
想要钻破敌人的装甲,穿甲弹的长径比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个指标自然是越大越好,在滑膛炮上,可以利用次口径的穿甲弹,也就是说,穿甲弹的弹芯直径,可以远远小于炮口直径,这样就能轻松地增加这个比值了。
在滑膛炮上,只要给这个弹芯增加一个弹托,就能完成炮弹的发射。
炮弹在飞出去之后,也不是靠着旋转来稳定,而是靠着尾部的弹翼来稳定,和弓箭差不多的道理。
但是,线膛炮不行。
因为线膛炮有膛线啊,有了膛线之后,在膛线的限制下,炮弹就得在炮膛内部跟着一起旋转,哪怕是上了弹托,也会跟着一起旋转。
结果,次口径的穿甲弹在没有出去的时候,就已经在高速旋转中把自己给旋断了。
长径比超过5,就已经无法在线膛炮内发射了,所以,很长时间以来,这个缺点制约着线膛炮的发展,直至滑动弹带的出现。
这是一个杰出的发明,这个滑动弹带,是夹杂在炮膛和弹芯之间的,也就是说,线膛炮让炮弹旋转,把这个旋转的运动传递给了滑动弹带,而炮弹的弹体自身,虽然也要旋转,但是速度已经大大地降低下来了,等到离开炮口脱壳后,由于尾翼会对旋转产生巨大的旋转阻力,所以旋转速度会更低,这样就实现了用线膛炮来发射次口径穿甲弹的办法。
随着己方进口了全套的105毫米炮弹,也自然引进了这种滑动弹带的技术,然后,缩小口径,用到现在的1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