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马匹带动,做起看不见尽头的圆周运送。
在肉眼可见的情况下,麦粒化作粗制面粉,再以细麻绳编制的筛网筛一遍,粗制麸皮大部分被过滤,剩下发黄的面粉被亚丝拉琪兑了些水,最后愣是在陶瓮里被揉成了胖墩墩的面团。
制作面团不足为奇,后面揉面的过程本就是她的拿手好戏。老哈拉尔一直自豪自己的女儿会制作面包,这时也意识到那大肆撒到磨盘上的就是小麦。他与其他的围观者就惊讶于面粉的量产,且说这一座石碾子,它的加工效率绝对胜过二十个妇女!
并没有隆重的仪式,亚丝拉琪在新罗斯堡的磨坊就此开张了。
她开始承接本地农夫磨燕麦面粉的工作,拉磨是矮马的工作,父亲的女佣就负责盯着马匹并填充新的麦粒,从中挣取一些劳务费。
这个活计并不赚钱。
一座粘土打造的烤炉诞生后,这位“面包女王”开始了她的拿手好戏。
燕麦粉与小麦粉,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掺和一起做面包。纯粹的燕麦粉被她拿来做烤饼。
混麦面包口感松软粘牙,本地人几乎没吃过小麦,当他们感觉到了粘牙的口感就爱上了面包,哪怕这里面掺得还有一半的燕麦。好面包就是纯小麦面粉做的,不能有燕麦、大麦或是黑麦混入。亚丝拉琪深谙此道,故而能做出好面包,并非她真有这方面的神迹。
混麦面包也算好吃?算了吧!她注意到了本地人纯粹没吃过珍馐,就觉得混麦面包是美味。
她实为不得不做混麦,全然因为手里自罗斯堡仓库处购买的小麦并不多,除了自家食用的外,对外销售都当用混麦。
至于那些麦饼,就是纯粹的燕麦粉所烤制。
罗斯人或是别的维京部族,他们在吃燕麦的问题上并不会过分加工,主要原因正是传统的石磨棒必须用很长时间才能将燕麦研磨成细分,这里面消耗的体力与仅仅有所提升是麦饼口感一对比确实得不偿失。
亚丝拉琪销售的燕麦饼口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