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在20年前,井南省合岭市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当然,那时候它也不叫合岭市,而是叫做合岭地区。
可能是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在备战备荒的年代里属于前线,国家不敢在这里布局太多的工业项目,整个合岭地区加起来只有不到100家工业企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仅有几十人甚至十几人的小厂子,做点副食加工或者农机修配的业务,在全国的工业体系中属于可以忽略不计的部分。
由于人多地少,合岭的农业其实也并不发达。当地的稻米出产不足以养活全地区的农民,农民们一年中有大半年要靠红薯度日,而且也仅够果腹而已。
在井南省有一个段子,说合岭人如果到省会渔源去办事,用不着做自我介绍,人家只要一看他们那副黄皮寡瘦的形象,便能猜出他们的原籍,基本是八九不离十的。
穷则思变,这是永恒的道理。即便在国家限制私营经济发展的年代里,合岭人也照样偷偷摸摸地做着各种小生意,例如走村串户,用一些自家做的麦芽糖换取别人家的鸡毛等废品,再转手卖给国营的废品收购站,赚取其中那一点微薄的差价。
因为做这种生意而被以“投机倒把”的罪名抓过的人,在合岭能凑出几个团,以至于在几十年后,合岭本地的私人老板们凑在一起喝酒,聊起往事来,一桌子上就找不出几个不曾去筛过沙子的。
80年代初,国家开始对民营经济松绑,合岭人在长期做小生意中锻炼出来的商业天才得到了一个施展的机会。短短几年时间,合岭就出现了数千家小型工业企业,这些企业一开始都披着“村办企业”、“社办企业”的外衣,慢慢就露出了原形,清一色都是农民自家或者合伙创办的私营企业。
到90年代末,合岭已经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金属制品制造基地,有几百种产品的产量达到全球的一半以上。全市几乎每个村都有若干家企业,有的村甚至每家每户都是企业主。大片的农田被占用,建起了厂房。一些零星地块也只是用于种植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