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已经忙碌了快半年,回到家里却依旧得不到安生,无数的商人登门,希望能够拿到武胜军的订单,如今的武胜军已经是蜀中赫赫有名的富裕军户,又恰好处在扩张期,花钱如流水。
好在有崔达帮助他,这才让他有了偷闲教育云二,苏轼苏辙的机会。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就需要由不同的先生来教导,苏洵自问在文章上不输于彭蠡先生,但是论到对经文的理解,和对大宋文坛的把握他远远地比不上彭蠡先生。
三个孩子不顽皮的时候,每个人都已经有了文气,站在面前不断地接受考校时,各个大气并且自如,并且有举一反三的效果。
考校过后,苏洵对坐在后堂的陆轻盈和妻子何氏说道:“云钺的学问,敦厚扎实,但是机变不足,如能持之以恒可为学宗。
苏轼本性诙谐,性子跳脱,虽有算学收心,但是本性难改,然而苏轼在这三个孩子中天资最高,遣词造句一道,其余两人远远不及,苏家看样子也要出一代骚人了。
苏辙性子温和,然而这是表面,一旦学问登堂入室,最适合做官,彭蠡先生没有把这三个进行同样的教育,而是因材施教,这样是最合适的,能得到老夫子的教诲,是他们的福气。”
陆轻盈笑的合不拢嘴,起身感谢道:“这也是您大力培基所致。”
何氏亲手倒了一杯酒捧到丈夫面前,为他祝贺,苏洵哈哈一笑就接过酒一饮而尽,很是有些意气风发,他如今已然入仕,虽然不是正途,但是论到职位和权利远远不是那些文人士子可以比拟的,武胜军诺大的后营,全部靠他掌握,三万多人的人口根本就是一个中县的规模,数遍大宋能完全掌控一个中县而没有任何羁绊的唯自己一人而已。
这样的经历对苏洵来说非常的重要,满腹的学问需要在治理百姓的过程中逐一印证,治理百姓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锤炼学问的过程。
厚积才能薄发,这就是道理,自己和云峥在辛苦的锤炼武胜军,锤炼那些士子部下,也在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