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
这在前户部尚书李粱看来,是极大的浪费。
因此,李粱向朝廷提出建议,鼓励颍水郡的百姓向三川、上党、河西、河东、河套等地迁移,为此不惜以减免前几天的田税作为甜头。
但礼部却表示这很难。
毕竟在这个年代,「恋乡」的情结还是颇为普遍的,除非走投无路,否则,几乎很少有人会背井离乡,前往陌生的土地。
赵弘润在想了想后,提出了一个让人感觉莫名其妙的建议:修路!
修路跟这事有什么关系?
朝中大臣纷纷表示不解。
见此,赵弘润遂向其作出了解释。
赵弘润认为,这个时代的人之所以普遍不肯离开故乡,主要还是交通不便的关系,打个比方说,安陵到上党相隔千余里,寻常百姓若是赶路,需要几个月甚至更久才能从安陵抵达上党,这还是在中途没有迷路的乐观情况下,否则,一两年都有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当然不愿意轻易离开熟悉的故乡。
但若是交通便利,就比如,将轨道马车用于民间,可能安陵百姓前往上党,只需二十天到一个月工夫,这就极大地减少了百姓对前往陌生土地的惶恐——甚至于,就算他们思念故乡了,也可以再花个二十天到一个月返回故乡,不至于一辈子被栓在上党,直到年老临终,这才本着落叶归根的心思尝试返回故乡。
听了赵弘润这个观点,朝中大臣们大为惊叹,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因素。
但不能否认,这个观念很有道理。
然而,工部尚书孟隗却提出了异议:“陛下,似这般,工程太过于浩大。”
现户部尚书杨宜也赶紧跟上一句:“且开销太大。”
想想也是,在全国铺设道路网,而且还要设置轨道马车,天啊,非但工部要负累到吐血,就算是卖了户部也造不起啊。
在这种情况下,赵弘润建议道:“钱的问题,可以向国内的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