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中状元的地步,更没有可能在十六七岁就成为封疆大吏。
李东阳一脸不屑:“随于乔你如何说,忙碌一夜此时我非常疲累,就不与你多言了,先回去好好睡一觉。于乔,我这边劝你一句,若你将沈溪奏报上呈,对你有害无利,自己好好掂量吧!”
说完,李东阳头也不回出了大明门,谢迁则立在原地生气。
虽然谢迁恼恨李东阳将沈溪奏本给压下,处于私交,他会站在沈溪一边,但涉及公事,他也对沈溪也那么一点偏见,认为沈溪太过年轻,坦途走久了终归会出错,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下去,所以这会儿谢迁也不敢贸然把李东阳和萧敬联手压下来的奏本,呈递到弘治皇帝面前。
“我若呈递奏本,陛下铁定跟那些人一样,不相信鞑靼主力出现在宣府,援兵依然派不出去,对沈溪小儿无利,反倒让朝廷对沈溪小儿失去信任。不如就这么着,如果真如宾之所言是虚报战事,于沈溪小儿损害不大。但……若沈溪小儿所奏属实,那又当如何?”
谢迁一边想相信沈溪,一边又禁不住提出种种质疑,一边想帮沈溪,一边又想置身事外,心情矛盾而纠结。
谢迁本身就是个老狐狸,在朝中是圆滑世故的代表人物,考虑再三,他终于还是决定暂且不管不问。
谢迁心想:“若沈溪小儿所奏属实,便是你李宾之名誉扫地之时,我去理会这件事作何?别人问我,我还巴不得装作不知呢!”
有了这种想法,谢迁就当事情未生过,既没有出面帮沈溪,也不会落井下石,但他心中留了个心眼儿,其一便是该怎么帮沈溪避祸,另外就是想方设法助沈溪在边关取得功绩,“凯旋”而归。
……
……
谢迁稳坐钓鱼台,准备什么事情都不管,静观其变,朝中不少人跟谢迁所持观点相似。
其升、张懋、张鹤龄等人。
边关战事无论展到什么程度,只要鞑靼兵马没杀到居庸关下,京畿就能保持安稳,对于京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