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带兵久矣,他一直在边军队伍供职,而边军大部分是采用募兵制,兵员本来就不限定于当地人,所以他略一思忖之下,点头赞成道:“徐而图之,从容兵备,本官以为可行。只是应令各地兵备道、团练使要加强兵员勘察,不要把一些痞气重、有前科的人招进队伍”。
陆完笑道:“杨大人放心,现在匪患四起,新地团练部队建立后,是要参予围剿流匪的,在战事中,兵员是否合格,自可受到斟别勘验”。
焦芳见无人再反对,便把这一条也记录在案,礼部尚书王华道:“治国理政不外乎谋求富强大事,但是士子文人所尊崇者,多是宋朱理学,宣扬心外无物,不假外求,这样的人做了官是不重国计民生的,他们夸夸其谈,谈玄说虚,鄙薄民生实事,以清谈误国。
下官以为,可以集中一批鸿学大儒、退仕官员,总结例代兴亡盛衰地教训,提倡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的学说,以使各级官员摒弃旧规,以富国强兵为首要任务,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把治学理政与解决国计民生结合起来,扫清舆论压力”。
杨凌欣然称是,说道:“不错,王尚书所言甚是,今年秋闱,科举考试要增加时策政论的份量,减少诗词歌赋的占比,今后试题也要这样,学子们为了能够考中,就会注重实事、关心民生国事。依我看这件事才是礼部头等大事。务必要从根上改变虚华不实的清谈之风,给朝廷多培养些真正的能臣干才,而不是冬烘道学”。
众官员群策群力,对准备推行的新政最后梳理了一遍,这才纷纷告辞。
焦芳把记载着各方面、各利益团体意见的册子收起来,对杨凌道:“国公,新策推出不难,难在施行上。这些大政策略。内阁和六部还有科道都是赞同地,而且皇上非常支持,为的又是解决朝廷各方面的弊政,理由冠冕堂皇,反对者很难把他们的反对意见摆上台面。
可是这些变革,无论哪一条都牵涉到许多人的利益,每条路上都有那么几只大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