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县令显然是对文教极为重视,做的非常出彩。”
太常卢梓拿着秣陵县上报的政绩清单,大为赞赏道。
“嗯,芜湖县晁方正县令治下,变化也是如此明显。半年,耕地增加两成,粮食增产一成,税钱增加高达二成,好啊,丞相大人是名师出高徒!”
“两位县令的政绩如此出色,足以列入千名县令,前十之列了。”
丞相府的众大小官员们都是赞不绝口。
上任才半年,耕地高达两成的增幅,那是相当大的政绩了。很多县令干了四年,也没能干出这份政绩来。
为何两位县令如此出色?
他们这些大官们,心里都有数。
两位县令自身的才能,自然是非比寻常,已亥年岁举殿试前四名的牛人。
他们的实力当郡太守都绰绰有余,干县令那自然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但自身实力,并不是这份政绩出色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的恩师——当朝主相孔寒友大人的身份,这个后台更是雄厚的不像话。
当地的乡绅、地主、大户们谁敢不给面子!?
纷纷巴结,主动出钱、出人力,大力开荒,捐钱铺桥铺路,给两位县令做出政绩来。
换成别的县令,不先给乡绅、地主们足够的好处,谁会鸟他们?县令说话也未必好使。
甚至郡守大人都给他们相当大的资源倾斜,几万两银子的赈灾款,最先调拨到两县,让他们避免了旱情的粮食损失。
有当朝丞相大人为后台,有丹阳郡守谢安然的帮衬,有当地乡绅地主们竭力讨好,倾斜了如此大的资源。
区区两县之地,想要做出出色的政绩来,太容易了。
董贤良、晁方正,这两位县令,肯定能在全国郡县大考,进入千名县令的前十名,晋升郡太守,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情。
光是他们两人,便能占两个新郡守的名额。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