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既立,便当以文治为主。而李泰一向扛着弘文的大旗,他想效仿,都嫌丢人。可如今不同了,在御前,李泰可是旗帜鲜明地拥戴武将的,固然他心中很可能仍然倾向文治,这么说只是为了取悦那些武将,毕竟他魏王府上正开着弘文馆,并广招天下英士呢。
但客观上,却给自已创作了一个机会,或者说是一个借口。
这时候本太子大兴文治,你们总无话可说了吧?而且还正投父皇所好。
不几日,李承乾便在几位老师的教导下,洋洋洒洒地写下了治国方略三篇,第一篇主论刑狱的设置与作用。这可是属于教化、文治的内容,是为国家设立规则。
李世民看后批了几个字:“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虽然从汉代.开始,儒家就已独霸学术论坛,儒家思想也确实深入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但是法治从来没有被统治者们忽略过,能坐到这个位子上的人,自然明白法的重要。
得了父皇的考语,李承乾大喜,这是有多久没得到过父亲的褒扬了?
李承乾跟打了鸡血似的,马上请自已的老师孔颖达撰《孝经章句》,又请大儒颜师古注班固《汉书》,完稿后再度上表,李世民对此也很欣赏,将这两本书藏进了宫廷秘阁,并赏赐了颜师古缎二百匹、良马一匹。
一连两次,连获褒奖,李承乾信心大增,果然文治才是父皇心中所想好啊!
李承乾收了杨千叶的几家店铺,月底结账,进项不小,当下毫不吝啬,把这笔钱都拿出来,召集京中有文名的硕德贤良,举办了一次雅集聚会。
魏王李泰越看越气不过,这本来是我彰显贤德的手段,怎么被太子哥哥抢去用了?李泰马上召集弘文馆诸贤良,决心要撰写一部宏篇巨著出来,叫太子哥哥的小打小闹跟在他屁股后面吃土,想追都追不上。
李承乾手下没有太多文臣,举办活动也是外请嘉宾,想召集这些人长期在东宫撰写巨著,显然是做不到的。李承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