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气多半不够。
矮个子里肯定也有大力士,但从几率上来说,不如高个子的几率来的大些。
到武宗年间,国家南有倭人为乱,北方也有北虏迭次侵袭,武宗主导了多次对北方的大规模的战事,招募禁军的标准略有放宽,但最低标准还是在五尺三寸,后来到文宗年间,战事规模减少,禁军标准又恢复到了五尺五寸。
低于五尺三寸的也能当兵,但只能为厢军和补充兵,在太祖开国年间,初入营伍低于五尺三寸的不发给军饷,只发军袍武器和负责膳食,这已经算是善政,是给穷苦无衣食的贫民一个吃饱饭的机会,倒并不指望这些矮瘦的汉子能充当战阵的主力。
在仁宗,宣宗年间,国家强盛,财力充足,禁军饷源充足,待遇丰厚,不仅材勇的标准坚持在五尺五寸之上,对射士的标准,更是提到了惊人的六尺以上。
也就是说,每个持神臂弓的大魏弩手,身高都得在一米八以上。
这是相当惊人的记录,徐子先在此之前看国朝史录时根本不敢相信,百万禁军,最少十几万弩手,全部是一米八的高壮汉子?就算在后世时,营养充足的前提下,军队的平均身高也只有一米七几,有一些穷国小国,军队中的战士身高低的吓人,一米五几的军人都有很多,魏军算是走在了时代前列。
后来徐子先才知道,弩手不光是神臂弩要求腰力和臂力惊人,蹶张弩更是需要身长力大,所以禁军对弩手的标准提高,一则是建立在国力上,二来也是确有所需。
至于国力来说,以北方到江南几千万男子挑选十几万人的高壮汉子,确实也不是太困难。
这个时代当兵又不是义务兵,当三年或两年就退伍回家了,一旦为军,多半就是终身制,又不是隔几年就换一批十几万人的一米八的壮汉,就算以魏国的人口基数也换不起。
福建路这里就更特殊一些,闽人的平均身高和两广人一样,还有贵州人,在大魏二十多路里都算是偏矮,高个子的是河北路,山东路,秦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