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王尚书得出结论,柳河之败是必然的,不在此即在彼,因为士兵都在打着逃散的主意。兵无战心,这样的士兵拉上去进攻穷凶极恶的建虏,能不败吗?
宁远理刑同知程继偀奏报称:然济河者没矣,未济之旅一奔数百里。
柳河之战的结果反复也验证了王尚书的结论,一次小小的试探性接战,就引发大军奔溃的后果。程继偀奏报中的“未济之旅一奔数百里”即是说的马世龙带领的后军主力,在过了河的前锋营被全歼之后,便开始了集体跑路,而且还“一奔数百里”,训练数年的关宁铁骑竟然未见敌面,就大军奔溃。
王在晋的论点,引发了士林群嘲,各路士子引经据典驳斥,认为王尚书人在南京,与辽东相距甚远,根本不了解实情。凭京师日报上的只言片语就敢胡乱下结论乃是主观臆断。
更有人拿天启二年孙阁老与王尚书建关争议来说事,认为王尚书这是为了报复,孙阁老总督蓟辽正是接任王尚书经略辽东的位。
士林虽然一边倒的批驳王在晋,不过,朝廷向辽东派出御史,用来核查辽东上下实际兵数。
御史到了辽东后,一番清点,得到了一个数据。
五万八千人,就是辽东关宁军现存的兵力。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天启柳河之战前孙阁老刚刚上报的关宁军点验兵力是11万7千多人。
如此巨大的差额,明确的表明了关宁铁骑竟然真的未见敌面,就大军奔溃了。所谓大军奔溃到减员一半,这是何等的损失?
当年萨尔浒之战,官军也不过才损失了五、六万人,那时候因此多少人受到牵连,又有多少人因此丢官去职?
魏忠贤拿到清兵结果的第一反应是,看来这此被王在晋给说对了。关宁军根本就不敢面对建虏。
孙阁老失败就失败在他根本就不了解关宁军。关宁军那些军头都是做老了生意的老油条,让他们守着自己的家业还行,要出征那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