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大唐却也多有敬畏,若选一能果敢刚毅之士出使高句丽斥责高句丽王,高句丽王臣必然发憷忌惮。”
“再选一能言善辩之士前往百济,分说其中厉害,敦促百济出兵帮助心里抗击高句丽……”
“高句丽既然已经攻占了二十余城,眼看就要吞并整个新罗,又怎么会因为一个朝政钦使就半途而废,将已经吃到嘴里的肥肉吐出来?”
“百济显然是和高句丽达成了什么协议,新罗不凡苦苦相求,而且将所有的利害关系都分析了个清楚明白,朝廷派一个能言善辩的钦使又能起到什么作用?百济鲜少派使节来,原本就对大唐不算恭顺!”
“能不能成,不试一下又怎么知道呢吗?”
“试一下?新罗节节败退,危在旦夕,哪还有时间去试一试?等试过之后,新罗已经被高句丽吞并了,什么都迟了!”
“说的对,如今新罗危在旦夕,哪还有时间去试一试?只有快点出兵才能解新罗之危!”
……
整个大殿上文臣武将可谓是吵的不可开交,出兵有出兵的理由,不出兵又不出兵的理由。
事实上,这些理由都没有错,关键是怎么权衡。
所以无论是坚持出兵的大臣,还是坚持不出兵的大臣,谁都说服不了谁!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一直都在安静的听着,无论是支持出兵的臣子所说的理由还是不支持出兵的臣子所说的理由,他全都清楚。
其实他心里早有权衡,所以心里波澜不惊,一点都不纠结。
整个朝堂上的辩论十分的激烈,可以说大部分的朝臣都参与了进来。
自从李世民登基以来,还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盛况呢!
当初李世民决定对东突厥动兵的时候,朝中波澜不惊,可是一点争吵都没有。
毕竟,东突厥的骑兵都到了渭水河畔,那是大唐的君臣的奇耻大辱,所以君臣上下众志成城,一直都在为征东突厥而做准备。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