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的书院,用于传播儒门正道,而不是旁门左道。”
这个大臣语不惊人死不休,提出了两个意见。
一个是要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因为现在的科举考试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虽然相比起新学来,旧学貌似发展的并不大一样,但事实上是大明变得赋予强大起来,大明人的生活更加富裕了,这读旧学的人比起以前来那也是多了很多倍。
读旧学的人更多了,然而科举考试的名额始终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和扩大。
以弘治三十三年的科举考试来说,前来京城参加会试的人数多达2万多人,而名额却是只有500多个,这个竞争压力就非常非常大了。
至于乡试的时候,各省的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非常的卷,竞争压力非常大。
一个省乡试中举的名额往往只有100多个,有些人口少的甚至于只有几十个,而每个省都有成千上万的秀才参加乡试,其中的竞争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想要考上举人再中进士,这个概率已经低到让人发指的地步了。
这如果考不上举人中不了进士,读旧学的意义就不大了,一辈子到老就是一个穷秀才,就跟文征明差不多。
新学这边相对就好很多了,虽然新学的人数也很多,但是新学的人就业非常的广泛,会读书的就去读书考大学搞研究,不会读书的就去学技术当工人什么的,反正大家也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读书也是为了学有用的知识,将来好找工作什么的。
故而新学的人虽然说不当官什么的,但是往往在社会上反而过的都还不错,商行,工厂,船行,军队等等都喜欢新学出来的这些人。
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内容都是非常有用的,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这就让旧学的人非常不满了,凭什么我们辛辛苦苦的考科举都很难考上,想要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又都不受欢迎,而你们新学读的旁门左道反而是大受欢迎,凭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