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农耕,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大明朝廷同样如此。
辽东布政使陈信此时穿着便衣行走在一处麦田之中,看着眼前大片、大片的麦田,再看看火热的收割场面,整个人都露出了笑容。
“恭喜大人,贺喜大人!”
“今年我辽东大丰收啊,想必大人很快就可以高升了。”
陈信的身边,有官员见陈信满脸笑容,顿时就赶紧拍马屁的说道。
“哈哈,高升未必,但上面一番口头上的嘉奖肯定是少不了的。”
陈信高兴的笑了笑摇摇头。
“大人,今时不同往日啊~”
“当今吏部尚书是刘晋刘公,我听闻刘公做事一向非常的公正,他这一上任就制定了详细的考成制度,考成制度当中,对于大人这样的地方布政使最重要的几个指标,人丁、税收、粮食产量、基础建设这几项,大人无论是那一项都做的非常好,高升肯定有望。”
胡本惠想了想又继续说道。
“今年我辽东的人口增长了两百多万,税收超过五百万两,现在粮食又大丰收,大人这业绩可是非常亮眼的。”
“大人即便是今年没有高升,这政绩上面肯定也是有亮眼的一笔,再积累一下,高升也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哈哈,希望如你所言吧。”
陈信笑了笑回道。
刘晋当上了吏部尚书,吏部尚书这个位置,权力非常大,掌管天下官员的考核和升迁,号称天官。
这一上任,刘晋就立即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完善的考成制度,经过了内阁的审议和弘治皇帝的肯定之后,迅速的颁布下去。
对于新的考成制度,尸位素餐的官员自然是叫苦连天,弹劾刘晋的奏疏犹如雪花一般飞到了弘治皇帝的书桌上面。
但是对于有作为,认认真真做事的官员来说,这考成制度也是意味着他们升迁有望,因为制度上面明确的写清楚了将考成结果与升迁制度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