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文引的商户,会由当地督饷馆派人登门核查,是不是具有海外贸易及运河漕运的能力。
若是打肿脸充胖子,这个文引自然不能给他。
其实很多人都以为这个核查没什么必要,如果不是在国内做到一定地步了,又有几个商人会有拿到文引去海外贸易的那个能耐?
督饷馆向是文官做主,发放文引的事儿,自然也都是文官们负责。
就算明知道某某豪商定然有持文引海外贸易的能量,督饷馆也还是要查,有没有能力不要紧,因为你这么一查,两个结果就必须要出一个。
拿不拿得到文引,那就要看商人们的表现了。
文引的发放,都是有实际数量的,比如万历年朝廷规定,苏州府督饷馆每月只能发放一百一十件文引。
事情的关键就在朝廷规定的每月发放“文引”数量上。
这只是官面上的数字,苏州府内文官早成体系,明着发一百一十件,暗地他们可以发一千一百件。
朝廷规定文引只需几两或者几十两银子,私下里,就有可能炒到几千两一件。
我给你文引,你给我白花花的银子,各自都缄口不言,这个事儿又有谁知道。
至于朝廷查,那就更不怕了。
天底下的豪商这么多,常年奔波海外的更是不计其数,他查的过来吗?
就算查到了,他敢一棒子全打死吗?
这还只是官商勾结的其一,江南文官敛财的方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仅文引一项的收入,就已经不少,但朝廷只是占了每月发放那一百件的收入,其余全都入了文官的荷包。
就算是这些收入,最后真正能到京师皇帝手上的,只怕也是十不存一。
朱由校那道圣旨一下,督办司就拿着鸡毛当令箭,下去和官商们争蛋糕了。
魏良卿干的就是这么一件事儿,他借着圣旨的名义,将督饷馆发放文引的实权一下子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