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轮转制,让负责前去考核的官员,在出发之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样自然能够避免一些勾结的现象。
若是为了图稳,可以多派几个人去,相互之间分批过去,相互不知道彼此,只有多者得到的答案相差不大,才能证明是真实正确的。
但是……
很难……
王不饿有意推举科举制度,但一项制度的形成,不可能是一两年就能搞定的。
现在连学舍都还没开始建造呢,所以,哪怕现在就开始建造,第一批参与科举的人,至少也得是在十年之后。
所以现在的汉国,用的依旧是察举制,只不过现在的察举制还没有达到最完善的时候。
基本上就是地方官员负责选拔,这个流程也就是一级一级的往下走。
汉随秦制,现在在行政方面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依旧还是延续了秦朝的制度。
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十县为一郡。
有些地方可能没按照这个走,但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每三年每个里选出一人,然后亭长对这些人进行考核,从中挑选出三人,于当年下半年报到乡里面,年底之前,乡有秩(管大乡)、乡啬夫(管小乡)再从通过第一轮选拔的三十人中选出五人上报各县。
次年各县要对这五十人进行更加细致的考核,而这个过程长达一年之久,最终选出不多于五人上报到郡里。
到了第三年,郡守再用半年的时间去复审挑选,从五十人中,挑选出合适的人上报到洛阳吏部。
吏部基本在年初就通知各郡考核的时间,反正是在第三年下半年。
这时候各地挑选出来的人才会前往洛阳进行最终的考核。
就是论策,给你一道题目,答对了可以为官,答不对哪来的回哪去。
郡守推荐没有名额限制,如果他愿意,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