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然后保持着小跑的节奏,沿着起伏山道悠然而向山坳以外前进。
郭竟是雷远最亲近的下属。多年前,他游荡在江淮各地,行事有若轻侠却时常困于病饿,因为巧合得到同样在灊山中无所事事的雷远招揽。
或许是出于同病相怜,又或许是两人都与陈王刘宠有关联,郭竟此后便随同雷远,忠诚不二。从与王延搭档,作为小郎君仅有的两名扈从;到后来担任扈从首领;再到后来领众数百,出任营司马。他所领有的,始终是雷远下属最可靠的力量。
如今郭竟身为校尉,自领部曲数量也超过百人,理论上已经不再是庐江雷氏的部曲;但无论他自己还是雷远,对两人的紧密关联从来都没有怀疑过。
既然今日将有大战、恶战,郭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全军的先驱,无论丁奉或雷澄,都不会对此有什么异议。
当然,郭竟也并非单纯地为了承担重责大任。他是心怀大志,有意奋起于乱世的武将,而不是脑子一根筋的死士。
自从跟随雷远投入玄德公的麾下,郭竟便冷静评估过自己的地位和未来发展。他现在担任的校尉职务,自然不算低了,但放在整个荆州军的庞大体系中,仍属于刚刚脱离基层军官的程度。
而由校尉往更高的职位,比如偏裨将军或中郎将之类发展,便不是光靠个人在沙场上奋勇建功就够的。这一步跨越,或者需要特别出众的资历,或者需要跻身于某一场特别重要的战役,在其中发挥他人难以取代的作用。
郭竟一向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弱于人。他少年时在陈王帐下为骑督,常常面对十倍甚至数十倍规模的黄巾人马,陷锋突陈,斩将搴旗,一时贼寇莫敢近者。抵达荆州以后,将士们俱都有了闲暇,他又响应雷远,积极讨论战术指挥的得失、研究行军作战的细节。
后来雷远在宜都设了军校,郭竟作为见识过完整汉军制度的军人,又被雷远指派去传授经验。郭竟本人是细密谨慎的性子,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断地揣摩、分析许多军伍要求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