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店大欺客
电影是一个风险很大的项目。
虽然个别电影能够大卖,一部电影就能赚上几亿美元、十几亿美元,可是平均下来,收益率就很低了,因为大部分的电影都处于亏损状态,收益均摊下来就会很少。
所以好莱坞电影公司会逐渐的多元化、巨头化的发展。
就是通过多渠道来分摊电影业务的风险。
美国的金融体系很强大,其实有着专门针对电影投资的一整套机制,主要就是「借贷+保险」服务。就是一部电影,没钱投资了可以去找金融机构借钱,同时购买保险公司的服务,由保险公司监督和保证投资方的收益。
这对好莱坞就不太友好。
保证了投资方的收益,这是什么意思?
就相当于把好莱坞的钱,转给了投资人,好莱坞这边赚钱就少了。
所以相比于「借钱」拍电影的模式,好莱坞这边更喜欢「融资」拍电影的模式。
从早年的日本和欧洲的热钱,到前些年华尔街搞出来的拼盘投资,都是这种策略。
好莱坞不欠投资人的钱,而是拿出一部分的电影股份卖给他们。
赚钱了以后,大家按照比例来分。
看起来挺好,可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这个过程充满了不公正。
做蛋糕的时候,是好莱坞和投资人一起参与。
等到了分蛋糕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投资人完全没有话语权,好莱坞说怎么分就怎么分。而且以好莱坞的霸道和现在巨头模式下的内部交易,投资人想监督都没法监督。
一旦出现了不受监督的分配权,就必然就是谁分配,谁就会拿到最大的一份蛋糕。
赚钱了,好莱坞分的多,投资人分的少;
亏钱了,好莱坞亏的少,投资人亏的多。
这才是好莱坞最喜欢的电影资本的运作模式。
这就导致外人想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