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南这个情形而言,确实也只有这一种因地制宜的法子——那么广阔的沼泽,你想开发的话,还能怎么办?
其实,这会司农寺已经在南京江宁府进行试点了,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
邵树德从定期发来的奏疏中追踪进度。
整体而言其实还可以,淤泥确实肥沃,稻田产量很高,一棵棵桑树围绕着池塘,形成天然的界限。招募来的农夫采桑养蚕,缫丝织布,诸般细节在慢慢完善之中。
这就是淮南、江南农业当前的解决方案。
如果试点成功,将来会在江南各地大力推广,形成一定的规模。
这是终极版本的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北方大平原户均数十亩地、农牧并举的粗犷模式相比,完全是两个风格。
但因地制宜么,不就得如此?
将来北方人口多了,户均土地下降之后,农牧并举的模式固然仍然可以继续,但肯定没现在这么爽利了。到了那个时候,一户北方农民的生活水平,定然比不上江南,毕竟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量摆在那里。
有些东西,确实是必然。
唐德宗那会是没法在北方搞到钱,不得不仰赖江南钱粮。
大夏的未来,可能还是得去江南搞钱,但原因又不尽相同了。
四月初十,圣驾离开京口,一路西行,两日后抵达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