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举人这一段,晚上在林家睡,白日就在工地转悠,几乎三顿饭都在工地的大灶间。
他教私塾也有多少年了,别的本事没有,怎么方便学生活动,怎么存书不怕潮湿,这一类的小事,还是很有经验的。
所以,这一段在工地也是如鱼得水,忙的很是欢喜。几乎就要忘了还有妻儿老小在兴州等着他回去了,幸好,大莲生了丸子,林家给丸子洗三,有张罗在村里办满月酒,他终于醒过神来。
他家闺女也是林家板上钉钉儿的孙媳妇呢,可不好再拖了,早早嫁过来最好,省的夜长梦多。这么好的婆家,可不能别人抢了。
所以,他就赶紧提出要回兴州去了。
董氏带了儿媳们给他准备带回去的东西,冷水米和点心,草编的书箱,给玲珑的布匹首饰,补身体的药材,京都书画铺子挑拣回来的新书,路上的吃用,几乎是应有尽有,周全又细致。
老爷子就张罗了酒席,请了姚老先生父子,还有周山长,聚在一起给孙举人送行。
男人们喝了酒,通常都是话多。孙举人也是不例外,半醉之下就端了酒碗,同老爷子说道,“老太爷,我是真佩服你们一家啊。农家出身就罢了,有今日的富贵都是理所应当。但家里富贵却不忘乡里,建了那么多的学堂不说,这又开始建书院。我都后悔啊,怎么就没生在京都附近。不敢说在书院做个先生,就是做个学生,也能欢喜的睡觉都能笑醒啊。以后在书院读书的学生,简直太享福了!”
老爷子被哄得哈哈大笑,得意道,“我啊,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就是觉得家里日子好过了,就多照料一下乡亲们。而孩子们年岁小,多读书,以后就是不做官,找个差事也容易。这才这么一路走了过来,幸好辛苦没有白费,大伙儿的日子也跟着越来越好了。
但是小学堂,只是教个写算,终究只能让一家受益。等学院建成了,多招一些有学问又愿意动手的人才,就能琢磨出犁地更快的犁杖,不用马拉就跑的车,把水从地处送到高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