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庞大的底层,多少还得到一点救济勉强维生,以巨大的基数,多少总能够为生产体系提供一定数量的精英劳动者,只待眼前的科学研究者们逐渐老去,死亡,就可以进入生产体系,继续为顶层服务。
在生化仿真人的冲击下,顶层——奴隶——奴仆之三元体制,奴仆的地位岌岌可危,数量持续减少,而被大量的生化仿真人取而代之。
这一趋势,在几年前就能观察到,除从事“人文艺术”的奴仆外,普通服务者均前途堪忧。
奴隶群体的地位,则两极分化,大量普通劳动者陆续被踢出生产循环,从事尖端科技研发的高端人才则安稳如山。
这样一种大趋势,长远看来,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现在还说不好。
方然并不在乎什么“长期趋势”,事实是明摆着,第三次盖亚大战很快就将到达“临界点”,继而,在双方动用战略核武器后,事态就将演变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整个人类世界都将迎来又一次天翻地覆的剧变。
世界命不久长,长远趋势,也就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
相应的,计算机究竟能否取代人,从事(真正的)科研工作,或者说究竟要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做到这一点,则是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真正的科学研究,毋庸讳言,并非若干年前人们以为的那样,只要经过专业系统的教育,在生产体系中从事一些无关体力无关交际的工作,就算是投身于科学技术,恰恰相反,彼时的大量所谓技术岗位,进行的都是些程序性的劳动。
随着it技术的渗透,应用科学与计算机程序的结合,让这些岗位上的人被迅速淘汰。
真正的科研,要么是前沿领域的探索性工作,要么是极端复杂局面下的技术应用,总而言之,一切以计算机是否能取而代之为准则:直到今天,联邦的超级计算机与ai,能未能将托马斯安生莱斯利兰伯特等人踢出生产循环,就是“计算机尚力有不逮”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