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之下,使得他们并没有如刘钰所担忧的那样,准备张口就来个至少20%的回报率。
林允文更是和一桌上的人谈到了另一个问题。
“如今朝廷每年赈济救灾的钱,越发多了。朝廷手里有钱,这赈灾也就能多花了。”
“加之如今海运昌盛,从辽东到广东,船只往来,若走黑水洋,月内即到。”
“即便遇到天灾,倭国的米、辽东的麦、暹罗的米,皆可转运。这几年米价很是稳定,甚至一些地方的米价因着南洋米的进入而日贱。加之天灾朝廷以米赈灾,寻常人家若非万不得已,也难将土地售卖。”
“加之在这里买地不很好买,大部分土地都已阡陌相连轮不到我们了。剩下的,便是小块小块的,也不甚有什么滋味。”
“若是日后朝廷从南洋赚到了钱,我看若遭了灾,各地的蠲免怕也多起来。这倒是不可不考虑。”
他说的,也正是大顺南方的一些现实。
南洋是产米地,而且大米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
伴随着人口渐多,朝廷对大米多采取免税的政策。
加之松江等地的海关,管理日严,克扣勒索之类的事虽也有,但终究和以前相比少了许多。
海运的低成本、航海术的进步,使得大顺终于有了“河西荒、则移河东之粮”的能力。
虽然大顺这边赈灾,基本上就是上面拨十两,层层贪污、克扣之后,真正到饥民手里的,也就一两。
但是。
内地地区,交通运输不便;沿海地区,大顺海运逐渐进步。这就导致了同样是十两银子剩一两,但是内地地区要买高价米粮;而沿海地区,可以买便宜的暹罗米辽东麦。
同样的被克扣贪污只剩下一两的银子,赈灾效果可就差远去了。
再因着大顺特殊的“以史为鉴”,尤其是对明末之事的深刻记忆,使得大顺在赈灾上还是稍微舍得花钱的。
这几年也没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