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增产两成,诸葛亮倒是没有夸大,甚至还有些保留。
后世的七八十年代,化肥在农村并没有完全普及开来,农村许多地方使用的,更多还是农家肥。但是,后世七八十年代的稻谷亩产,少说都在七八百斤左右。
那个时代,杂交水稻可也没有普及的呢。
而这个时代的亩产,即便是产量最高的水稻,也不过两三石罢了。
按照后世的情况,施加了农家肥的庄稼,亩产增加五成,这还是诸葛亮保守着说的缘故。
诸葛亮说得轻松,说得保守,但这在庞统听来,却已经有点惊世骇俗了。
增产五成,这是什么概念?
就以诸葛家的这三十顷良田来说,冬种麦子夏种水稻,佃户们兢兢业业的一年下来,总产量也不过千石左右。好点的话,有一千二百石;差点的话,就只有八九百石了。
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年景。
按照这个时代,地主的佃租行情,这千石粮食,诸葛家会收取一半佃租。
而那近三十户佃农,兢兢业业的一年操劳下来,平均每家也不过收获十五六石粮食。
一家三五口,甚至有七八口的,还要承担各种赋税,一年只有十五六石粮食的收入,哪一家佃户日子,不是过得紧巴巴的?风调雨顺的年景,佃户们还能勉强度日;一旦天灾人祸,佃户们卖儿卖女都是常态。
这不是诸葛亮不怜悯佃户,而是这整个时代都是如此。
若他诸葛亮贸然降低佃租,这就打破了地主们约定俗成的规矩,等着他的将是整个荆襄地主阶层,乃至全国地主阶层的制裁,那些世家大户们也会踩上一脚。
因为,这是破坏规矩。
即便他诸葛亮背后有师门,他也将是过街老鼠,荆襄地主阶层,荆襄世家大户,人人喊打。到时候,别说为刘皇叔谋取荆襄了,天下之大,只怕也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当然,这也不是说,地主阶层就是吃人不吐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