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葬了张谭,返归太学馆后,高岳在自己的丙字房,和卫次公、刘德室碰头,商议说“咱们的棚,叫西都棚的话太不好听,得有个响亮的名字。”
因为卫次公和刘德室尚不觉得,毕竟长安叫西都,洛阳叫东都或神都这种习惯已经许多年下来了,大家不会有丝毫违和的感觉,但高岳还是心有耿耿——他以前是给西京市丝路影视城里写剧本的,娱乐圈的事情他多少了解点,西都和“xidu”这种行为谐音,总觉得有些不太健康积极的感觉。
“不如就叫朝阳棚好了。”卫次公提议道。
高岳听到这个名字,深深地扶额,然后说“和原本的‘西都’犯冲,不太好,换一个。”
刘德室又提了几个名字,棚头高岳还是不太满意,接着他喃喃说道并踱来踱去,“我们这个棚,除去结义互助之外,更要有种昂然、勤奋的精神包含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个名字不错。”
言毕,高岳便提笔在一方纸上写下两个大字。
烛火下,卫次公和刘德室凑上来看,原来是“韬奋”两字。
“那以后就叫韬奋棚?”
高岳点点头,显然比较满意,“这名字不错吧,精气神都在里面。”
“不错不错。”
“以后我是韬奋棚头,从周便是韬奋棚官,而芳斋便是韬奋录事。”
刘德室激动站起来,转动几圈手说,“我们三人,合称为韬奋三子!”
接着三人又合计,设立个“棚仓”,即棚里面的公共金库:每名棚友入会必须要缴纳五百文钱,此后春夏秋冬时各要再缴纳三百文钱,用于购买温课所需的纸张笔墨,和韬奋棚投行卷所需。
当然高岳心中明白,想要谋取进士的话,光靠棚仓的这些会费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是起个凝聚人心、约束行为的作用罢了。
卫次公和刘德室离去后,高岳呆在丙字房的斗室间,待到他再坐到这个房间的榻上时,就很不习惯了,因为他在红芍小亭留宿过一